近日,为期10天的第四届桂林艺术节落下帷幕,全网点击量破22亿。当烽火岁月的记忆化作文艺创作的养分,当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广西桂林正以独特的文化气质,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答卷。
近期,随着电视剧《阵地》热播,来桂林追寻红色足迹的游客络绎不绝,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游客接待量大幅增长。
桂林七星岩,七彩灯光下的溶洞宛若仙境。一群孩子戴着安全帽、拿着小手电,跟随导游开始一场红色研学。“桂林多溶洞。抗战时期,人们常在此躲避空袭,教育家陶行知建议组织岩洞教育服务团。”导游刘丹介绍,在七星岩未开放的岩壁上有句标语:“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这句话承载着桂林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自2019年设立以来,每年参加这一研学路线的学生、游客达5万人次以上。景区还开展专题红色教育活动,以现代版岩洞教育形式宣传桂林抗战文化。
位于解放西路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也迎来不少参观者。作为抗战时期的话剧演出剧场,广西省立艺术馆见证了抗战岁月的风云变幻。该馆成立于1940年,戏剧家欧阳予倩任首任馆长,1944年成为“西南剧展”主场地。2019年,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相关部门历时3年完成修复,恢复其历史风貌与剧场功能。
“文物不能改变原貌,我们采用与原材料一致的修复材料,内部也尽量维持原制。”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非遗部副部长潘雪枚说,“许多市民游客都来这里‘触摸’历史的肌理。”
城市的记忆,在历史研究中日益清晰。
在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的“抗战桂林文化城”专题馆中,一座沙盘重现了城市的当年景况,名人故居、书店街、报社、剧社等一一可见。“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查阅史料、实地走访。”参与筹备工作的广西师大文学院辅导员李逊回忆。
广西师大学生蒙科宇在这里担任讲解:“学校对抗战文化研究很重视,很多师生的研究课题与此有关。”2024年,广西师大启动桂林文化城“地标博物馆”红色文化寻访项目,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形成“校地联动、师生共创”格局,完成各类作品800余件。
历史的记忆,也传承于艺术的表达。
时间回溯到1941年,田汉创作的抗战话剧《秋声赋》在桂林首演,“满城争说秋声赋”。今年9月,广西师大一场思政课的现场,望道话剧社《秋声赋》演毕,台下掌声雷动。
2014年,望道话剧社在广西师大成立,现在已有约百名成员。自成立以来,话剧社巡演足迹遍布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学、工厂、农村、景区、社区,观演人数超过10万人次。
《秋声赋》是望道话剧社的保留剧目。话剧社发起人、广西师大文学院教授黄伟林回忆,2014年,师生在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公益演出时,开幕词“在历史落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让全场观众动容。
精神传承,在校内也在校外;历史的印记,在桂林更不止于桂林。
由广西戏剧院创排的小剧场桂剧《人面桃花》融入现代舞台美学与青年审美,叫好又叫座。桂剧《人面桃花》是抗战时期欧阳予倩进行戏剧改革实践的代表剧目。如今,这出经典戏增添了时代特色,引起更多青年共鸣。“我刚工作时,从团里的老一代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青春版《人面桃花》的主创、广西戏剧院副院长谢谢说。
这样的传承,还有很多。1944年,“西南剧展”上,文艺工作者高呼“戏剧到人民中去”。2024年,第三届桂林艺术节以“回望与前行”为主题,举办近百场活动,涵盖戏剧、美术、音乐。艺术节的持续举办,让文艺更加深入群众生活,培养了更多热爱文艺的观众。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2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