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舍纪念馆里的柿子树红了,让这个“丹柿小院” 一跃成为了近期北京最热门的“追秋”之地,市民游客纷纷赶来老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寻找感受他笔下的“北平之秋”。

丹柿小院秋色出圈
老舍先生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以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深秋时节,老舍纪念馆的“丹柿小院”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与青砖灰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京韵秋景图。

每天清晨,这里便排起长队,举着相机的游客、带着孩子的家长、喜爱文学的读者,都想走进小院,亲眼看看这满树柿红。
“早上 8 点就来排队,就为拍柿子配灰墙的画面!” 举着相机的姑娘说。
尽管“赏柿期”内,“老舍纪念馆”已将每日预约参观人数上调至2000人,但仍然一票难求。高峰期得等上半小时才能进院。

最妙的是光影时刻:上午 10 点阳光斜照,柿子红得透亮;傍晚逆光拍摄,果实像镶了金边,连纪念馆工作人员都调侃 “最近的朋友圈被自家柿子刷屏了”。
“我非常喜欢老舍的作品。来他的故居参观,既想亲眼看看他笔下的秋天,也希望通过满树橙红的柿子感受穿越时光的文学魅力。”观众付女士在老舍纪念馆参观,用手机记录美景,“门票免费,但需要蹲点预约,我是上好闹钟抢到的门票。”

网友也表示:在小院里,能感受到老舍的文字带来的共鸣。


小院藏着半部老舍传
这座位于丰富胡同的小院,见证了老舍先生创作生涯中最高产的16年。
1950年春,老舍和家人搬进这座四合院。三年后的一个早春,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手在院子里种下两棵柿子树。每逢深秋,硕果累累。这个小院子也被称为“丹柿小院”。 夫人胡絜青喜欢画画,就连画室的名字都叫“双柿斋”。

老北京四合院种树讲究多,“桑松柏梨槐” 碰都不能碰,石榴因 “多子多福” 成了热门,但老舍偏选柿子树,藏着双重考量。
从实用说,柿子树树干高,枝叶全在房顶之上,不占小院空间,正好给老舍留出侍弄花草的地方;从寓意讲,“柿” 谐音 “事事如意”,比石榴的 “多子多福” 更合他的心思。
老舍对柿子的喜爱不止于此,他曾跟编辑细数柿子 “七绝”:长寿、多荫、无鸟巢、少虫蛀、霜叶可玩、果实可吃、落叶能写字,连农民用柿皮做干粮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据说他写作时每写几百字,就会出来看看柿子树,浇浇花草,这两棵树成了他的 “灵感搭档”。
秋柿熟时,老舍还有个老规矩——“送树熟儿”,把最甜的柿子挨家送给街坊和臧克家这样的好友。
在这个简朴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院里,老舍先生完成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经典作品。
这座承载着文学记忆的四合院,完整保留着老舍先生生前的陈设:书房案头的手稿仍保持着未干的墨迹,黄铜烟斗静静躺在砚台旁,玻璃鱼缸里游弋着先生最爱的金鱼,院角石榴树依旧年年结出火红的果实。

最妙的是那扇正对柿树的书房木窗,每当先生伏案创作时,摇曳的柿影便会在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如今,柿子树依旧年年结果,小院却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游客们走进小院,会在柿树下轻声朗读《想北平》。会在展柜前驻足,看着老舍先生的手稿,那些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他修改的痕迹,仿佛能看到他伏案写作的身影。
红柿子,成了连接文学与生活的纽带,让人们在欣赏秋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文学情怀与生活态度。

柿子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一万年了!
丹柿小院的柿红惊艳了秋日,而柿子在中国大地上已红火了上万年。
史料记载,柿子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山东临朐发现的250万年前新生代野柿叶片化石,印证了柿子是一种真正土生土长的中国水果。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多年的古柿核,混同在其他食物残渣中,成为了柿子最早被食用的证据。此外,战国时期的湖北荆门、河南信阳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柿核的存在。

而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起,先民便已开始有意识地栽培柿树。南北朝时期,人们摸索出嫁接和脱涩的方法,让柿子从酸涩难食变得浓甜如蜜。柿子是喜庆的朱红色,因此诞生了传统色彩“朱柿”,民间俗称“柿子红”。柿子有许多美好吉祥的涵意。因为柿与事世同音,一枚柿子代表“心想事成”,两枚柿子代表“事事如意”“好事成双”,四个五个柿子则代表“四世同堂”“五世同堂”。

宋朝人在过年的时候,要将柿子和柏枝、桔子一起摆上餐桌,寓意“百事吉”。今天我们也喜欢用柿子搭配花生,寓意“好事发生”。因为柿子圆润厚实如元宝,柿蒂俯瞰像铜钱,还象征着财源滚滚,事业昌盛红火。分作四瓣的柿蒂纹,又被称为“天穹之花”,兴起于战国,有恒久长寿之意,在汉代铜镜和服饰上应用很多。

柿子还代表着品德。《尔雅》中说柿子有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蛀,五霜叶窠玩,六嘉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柿树长寿是真的,可达到300年以上,据说在陕西富平,现存最长寿的柿子树,已有1200多岁。古人将柿子视为盘中珍味,古画中常见柿子的身影。《韩熙载夜宴图》里的长案上摆放着各类吃食,除了茶酒糕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四颗朱红带蒂的柿子。柿子还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爵为“凌霜侯”,这可能是柿子最荣耀的高光时刻了。

各地柿子的百变吃法
柿子的品种繁多,从黄色到近乎栗色,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除了鲜果、熟果入口外,它还有其他的吃法。
柿饼
将柿子制成柿饼是柿子的最常见吃法。中国著名的柿饼有陕西富平柿饼、广西桂林月柿饼、山东菏泽的曹州耿饼、临朐的枯露柿饼、青州柿饼等。
白里透红、皮脆柔软、清甜芳香,是童年唇齿间抹不掉的香甜。

柿子酒
柿子酒以柿子为原料,根据自己喜好,配以如糯米、罗汉果、蜂蜜等其他辅料,加入曲子和酵母,进行发酵精制而成。其香气浓郁、酒体澄清、口感醇厚。
柿子醋
将柿子做成柿子醋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屐人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万般果醕,止咳生津”“尝往洛阳买卖,声名渐行”,这是我国最早关于柿子醋和酿醋的记载
柿子酱
成熟的柿子去皮以后,打成果酱进行翻炒,甜蜜的柿子酱既是心情的治愈剂,也是做菜做饭的重要调味品。
柿子小吃
柿子糕、炸柿饼、柿子软饮、柿子布丁,有些地方将柿子加工成了小吃。比如柿子糕、软炸柿子、柿子派等。

油炸的两面金黄、馅心绵软的黄桂柿子饼,就是西安著名的网红小吃,将柿子放进冰箱冷冻,拿出就是现成的柿子冰淇淋。
在吃的世界里,柿子简直可以随处安放,就连炖肉也不在话下。
“赏柿期”过后,丹柿小院的柿子将被统一摘下,这场秋日的盛宴终会落幕。但那些排队的身影、镜头里的红柿、文字中的记忆,早已把老舍的生活哲学传递开来。
柿子树依旧年年果熟叶落,而文学与文化的记忆,却在这座小院里生生不息。
你去过老舍故居的“丹柿小院”吗?
你家乡有没有像这样
藏着故事与风景的角落?
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综自北京日报、谭天道地、农视网、中国国家地理、山海食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