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长春市新民大街,一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街区。作为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两侧有10余处院落,其中5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让历史活起来、火起来,今年2月,长春启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工程,并于7月初正式开街。如今,这条大街人头攒动,老建筑与咖啡馆相映成趣,博物馆和口袋公园紧密相接,“春城漫游”双层巴士满载市民游客。
百年老街的焕新重生,离不开这“三退三进”——
第一个“退与进”,退的是围墙栅栏,进的是公共空间。这块区域密布着学校医院党政机关,曾经遍布围栏。如今,13处院落围墙消失,释放4.5公顷绿地,新增13处口袋公园,内有绿植和休闲坐凳,既美观又便民。同时,科技赋能,扫码即可透视历史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前世今生,三维复原、全视角AR导览、实景漫游等信息技术让建筑可互动,历史可阅读。市民游客可以走进公园、漫步历史建筑,体验新鲜有趣的咖啡馆、书店等特色店铺。
拆围透绿、业态焕新之后。第二个“退与进”,退的是办公空间,进的是历史文化讲述空间。为了盘活资源、促进发展,长春日报社、吉林省文旅厅等多家原本在新民大街办公的企事业单位为历史建筑“让路”。如今,由长春日报社旧址改建而成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已成为这条街上热门打卡点。“博物馆内现分为三个区域,A区为主要展陈区域和游客服务中心,B区是特展区域,C区是多业态区域。”伪满皇宫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王昊介绍,未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将成为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入口、游客的集散地、长春历史文化的讲述者。
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羞于启齿”的心态退去,“用心铭记”的态度进到市民群众心间。1933年,这条大街被殖民者命名为“顺天大街”,两侧伪满国务院、军事部等建筑拔地而起,琉璃瓦下掩藏着屈辱记忆。1946年它短暂更名为“民权大街”,直至新中国成立才获得“新民”这个饱含希冀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政府部门、长春市及全体市民努力保护新民大街两侧的建筑,使其发挥使用价值。这些建筑中,一些成为吉林大学的教学楼、办公楼,一些成为医院门诊楼,为教育、医学等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长1445米的新民大街,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年轮,浓缩了长春近现代历史。“14”寓意为抗日战争十四年,“45”寓意为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过去的阻挡市民游客的围墙不见了,目之所及都是绿意。”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伪满国务院旧址)旁的口袋公园,今年90岁的市民刘伟正在优美的环境中拉起琴弦。“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我们就是要保护利用好历史建筑,理直气壮讲好历史故事。为这次的保护提升活化利用工程点赞!”
这条街的复兴,也正撬动整座城市的文旅格局。“新民大街的蝶变,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更是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创新探索。”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金勇表示,新民大街串联起伪满皇宫博物院、北京大街西以及东本愿寺、康德会馆、丰乐剧场、人民广场等众多历史地标,共同构成了城市核心区;向东形成以净月潭、莲花山、神鹿峰等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之旅;向西则形成以长影旧址博物馆、54路有轨电车、一汽历史文化街区、航空博览园等为载体的产业文化之旅;与伊通河55公里滨水绿道以及北湖画舫、工业轨迹公园、南溪里文旅小镇等构成城市滨水景观带,共同绘就长春“一心一带两翼”全域文旅融合发展广阔图景。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更需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新民大街的焕新重生,正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一篇:山西有什么特色小吃?
下一篇:电影《变形金刚2》讲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