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今年以来,旅游业有个现象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景区放弃“仅当日有效”的传统门票制度,推出“一票游多天”政策。即,游客仅需购买一张门票,便可在数日内多次进入景区。这一看似简单的调整,背后是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也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积极探索。
长时间以来,国内景区高度依赖门票收入。甚至,有的景区还出现“园中园”“票中票”的问题。游客想体验某个核心景点,需要另外再交门票钱。这种收费模式饱受诟病,不仅极大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体验,也让想去景区的人望而却步,如此恶性循环逐渐让景区陷入营收乏力的困境。
“一票游多天” 政策的推行,本质上是将门票从“一次性收入”转变为了“客流量入口”,将“过路客”转化为“过夜客”“回头客”,通过延长游客在地时间,实现景区从门票依赖向产业多元营收的跨越。
以庐山为例,自2023年下半年实行“一票七日通”,今年“五一”,景区接待游客88.97万人,同比增长47.66%,带动餐饮、交通、酒店、文创等多项消费。类似案例亦不鲜见。例如,江苏周庄景区“五一”假期,推出购买一次原价门票即可终身免费入园政策。景区通过沉浸式夜游项目《只此周庄》,成功将游客停留时间延长2小时以上。广西的127家A级旅游景区今年也实施了“一票三日使用制”。以黄姚古镇景区为例,新门票政策变革以来,游客的体验感明显提升。同时,游客在景区的平均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10小时,带动了当地食宿消费增长20%。
由此可见,“一票游多天”的政策以“门票小利”换得了“产业共赢”。通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激活了二次消费,这种收益方式从长远来看更具可持续性。
“一票游多天”政策的兴起,是市场倒逼景区满足游客需求的有益变革。当下,旅游已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特种兵式旅游”,而是希望深入感受文化、参与互动。“一票游多天”这种看起来性价比很高的方式,将会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来一趟深层次旅游。这种“慢游深度游”趋势也会倒逼景区丰富业态,从单一景点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型。
诚然,“一票游多天”对“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消费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但景区是否要实行还得因地制宜,结合自身情况而定。若景区配套设施不足,涌进的客流势必会导致体验感的下降,反而起到副作用。若景区规模小,业态单一,产品固化,即便“一票多游”也让游客难生多刷兴趣。
倘若景区要实行“一票游多天”政策,不妨可以学习下当前已实施政策景区的探索经验。如,丰富产品业态,上新沉浸式演艺项目;启动错峰预警,政策随景区承载量灵活而定。再就是“一票游多天”的政策也要防止“蹭游”“倒票”现象的出现,需要景区提前做出“人票匹配”的应对措施。
相较免票与门票经济,“一票游多天”更像是二者之间的一个过渡期,代表着旅游业运营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接下来,随着更多景区加入改革行列,如何让游客二刷、三刷将成为运营方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对景区服务水平、产品业态、运营水平都是不小的考验。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